莽莽林海,巍巍兴安,山峦叠翠,莽莽苍苍。在这片祖国面积最大、最北的原始森林中,曾经发生过一段段真实的故事,荡气回肠。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为了这方热土、这片美丽的家园,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怀揣坚定的信念,把一生奉献在了这片土地上。一句铮铮誓言,一腔爱国热血,写就一篇篇中华儿女保卫家园、开发家园、建设家园的壮丽故事。
“鏖战兴安一片天,库楚河水泪涟涟,百多忠骨遗荒野,常忆英雄去不还。”1941年,一支百余人的抗日队伍转战到大兴安岭南麓库楚河畔,他们以山为家,以雪为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然坚持与日伪敌军不屈不挠作着斗争,1942年的冬天,坚持斗争的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在库楚河地区遭遇了大批日伪军的伏击,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武器弹药供给不足、牺牲了百余人,血染兴安。“宁可沙场死,不做亡国奴!”为了美好家园不被日本铁蹄践踏,为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受侮辱和压迫,英雄的抗联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与日伪军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开发大兴安岭这个绿色宝库,为国家建设提供急需的木材。1955年和1958年国家两次开发大兴安岭,由于大兴安岭极度严寒,环境恶劣,来的几批开发建设者都未能站住脚,先后退出了这片高寒禁区。直到1964年才进行第三次开发,并终于取得成功,这主要归功于英勇的铁道兵,他们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我一辈子愿做一把泥土、一块石头、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继承了兴安红色精神的铁道兵“硬骨头战士”铁道兵张春玉面对危险这样说。1965年6月,在开凿嫩林线朝阳1号隧道时,因打眼放炮撬动山石时,一块巨大的山石突然从山顶落下,铁道兵张春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顾个人安危飞身而上,将战友推到一旁,自己却被落下的巨石卡住,三根肋骨轧断,左腿粉碎性骨折,国防部授予他“铁道兵硬骨头战士”荣誉称号。
在不畏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鼓舞下,铁道兵战士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硬是把钢铁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3年,“高寒禁区”大兴安岭,迎来了一批批知识青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满怀革命激情从城市来到林区。一踏进大兴安岭,他们就被浩瀚的林海深深地吸引住。虽然这里天气寒冷、生态环境恶劣,但他们却把这里当成了“报效国家”的战场。“铁脚踏破千重岭,誓为国家献木材。”一句话说出了知识青年们的共同志愿。沸腾的生活工作场面,激励着知识青年们投身到生产第一线,让青春焕发出灿烂的光彩。樟子松、落叶松、白桦等各种参天大树,在劳动号子声中纷纷躺倒,震荡着寂静的山谷,一车车原木沿着条条运材公路集中到贮木场,搭上火车运往祖国各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为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促进森林资源恢复和培育,保护森林和生态,让开发过度的大森林得到休养生息。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结束了50年的木材生产历史,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要把过去砍的树都种回来,让子孙能在绿水青山里生活。”一批批伐木工人转岗成为护林员、育林人,他们放下砍树的斧头、油锯等工具,拿起植树的锄头,迈开了巡山、护山、育山的脚步。向森林要经济效益,丰富的林下资源养育着兴安儿女,兴安儿女以真诚的赤子之心建设着美丽家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时代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现如今大兴安岭这片现代化热土,在兴安儿女的不辍建设下,现代化城镇已初现模样;林海明珠——加格达奇、湿地小镇——松岭、爱情小镇——新林、最冷小镇——呼中、神州北极——漠河……一个个小镇成为一张张独具特色的名片,犹如一颗颗亮丽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版图的鸡冠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历史的洪流滚滚前行,“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兴安儿女再一次对祖国表露衷肠,一句“最冷最北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展现出兴安儿女的担当。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回报这片热土,把兴安家园打造成美丽富饶、山清水秀的地方。